(摘自人本教育札記202期)

口述◎陳美伶 

整理◎古淑薰 

圖◎資料室提供



對許多學生來說,學數學的經驗常常是無奈與痛苦的。小六的芳君提到「覺得數學很無聊,不知道學數學有什麼用。」國二的志豐說:「很多大人都說數學可以幫助思考,可是老師只會出一堆作業要我們練習,這樣我們怎麼會有思考能力?」國三的竹君一聽到數學,臉馬上垮了下來,他說:「最討厭數學了,一堆大考小考。」



然而,在台中大里的光正國中卻有一位數學老師陳美伶,用創新的教法,帶著學生去瞭解數學的有趣、有用與重要性。被陳美伶教過的學生說:「數學使生活更方便」、「數學可以訓練推理與思考能力」、「具有挑戰性可以解決很多問題」。在陳美伶老師和其他數學老師的努力下,光正國中是教育部數學標竿一百的重點學校,陳美伶更於去年獲得POWER教師獎。本文訪問陳美伶老師,請她談談她的教學經驗,以及她怎樣讓孩子能體會學數學的趣味,甚至喜歡「上數學課」。



數學能力不低落



很多家長認為現在孩子的數學能力低落,許多老師也反應學生程度下降,其實這些說法不太正確。認為孩子數學能力低落的爸媽跟老師都有一種慣性,習慣用過去的觀點以及評量方式來看待現在孩子的表現,因此每每會覺得一屆不如一屆。事實上,現在孩子的數學能力並沒有比較低落,而是表現在其他方面。例如過去計算能力比較強,文字閱讀能力比較好,但現在孩子的優點則是分析能力、觀察能力比較好、也比較敢發表自己的想法。



家長常常都會根據孩子的數學成績來判斷孩子的數學能力,可是,學校考試的分數只能顯現非常小的面向,很難測出分析能力、觀察能力、能不能用數學來溝通表達的能力。這些能力要透過其他的評量方式,例如小組討論、報告、錄音、錄影等方式才能看得出來,但許多家長仍然只看重孩子的紙筆測驗成績。常常就有家長會問我,「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考高分?」我都會請這些家長先想一想:是要孩子當一個想法被限定的考試機器人,還是一個活得有思考的人?如果要應付考試,只要不斷做練習,熟悉各種題型,再從考古題中猜題並加強練習,就可以做到。但是那樣卻是把孩子當成了考試機器人,為了考試反覆練習,孩子的思考能力反而會僵化、被限制住。



事實上,我們都知道,數學要學的好,思考理解能力是比計算能力還要重要的。但是要怎麼培養學生思考理解的能力呢?我認為老師要採取新的教法,而不能囿於過去傳統的,依靠講述的、單向的教法。



改變教學,讓孩子體會到數學的用處



一個數學教師不該只是會使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去幫助學生、引導學生學習,他應該要能靈活運用每一種教學法,並能判斷在甚麼時間、面對甚麼學生及甚麼數學概念,該用何種方法幫助學生學習。在這過程中,老師絕不是一成不變地灌輸知識給學生,而是要想很多種方法,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做調整。



其實,一開始我跟大多數的老師一樣,採取傳統的教學方式,每次上課我都準備充分,很認真的講解給學生聽。但常會遇到學生問我「為什麼要學數學?以後又用不到?」他們認為數學除了考試之外,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好了,為什麼要學數學?這讓我開始去思考為什麼學生從小到大學了那麼久的數學,仍然無法體會數學的價值,於是我開始改變教學方式。



教材是開門磚,要讓學生不怕數學,讓他覺得很有趣,要先能吸引他的興趣,讓他覺得數學是有用的、重要的,才能引起他的學習動機。如果一開始,學生就恐懼數學、害怕數學,他根本避之唯恐不及。



因為教科書課本比較枯燥,引不起學生興趣,我開始自己設計教材。而設計教材的第一步,就是要去想:「什麼樣的情境,學生會想去瞭解?」設計教材的重要原則就是要讓學生看的懂,學生看懂了,他就能去推想、運算,嘗試解決問題,也就能體會到數學的用處。



常態班中進行小組討論



在常態的班級裡,面對程度不同的學生,老師要能在教學中去運作。老師要能掌握班上學生的學習狀況,在上課的過程當中,要讓某些孩子表現,也要特別照顧跟不上的同學。因此,設計討論的問題,不是為了考倒學生,而是從孩子的生活出發,讓每個孩子都有辦法參與討論,不會因為跟不上就放棄。



我覺得學數學不只是由老師教,學生彼此討論也能學到。



在課堂上,我會設計一些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,並上台發表。在這過程中,同學必須清楚知道數學概念,還要自己設計圖表等道具,提出他們這組的想法。這就是一種數學表達能力。而且,當別組在報告時,其他組會提出質疑,或是提出更好的解法或想法,無形之中,就培養了學生分析與批判的能力。



事實上,同學要能參加小組討論與上台報告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。尤其剛開始要同學發表意見,很多同學都不敢,擔心萬一講不好或講錯,會被其他同學笑。因此,在一開始,我會不斷跟他們說「講錯是正常」,建立他們勇於表達的心理,我也會跟他們說,有不會的或錯誤的,老師才知道哪個地方可能沒講清楚,有助於我去思考還可以怎麼幫助他們理解。



而且,我發現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,讓他們有說出想法的習慣,學生會發展主動學習的能力。有時候下課,同學還會跑來找我討論數學,問我這一題是不是這樣做。有一次,我因為有行政上的事情要處理,晚了十分鐘到教室。等到我跑到教室時,卻看到同學已經就上次的回家作業分組討論起來。



除了小組討論之外,我也會請學生寫數學週記,主要是培養他們對自己學習的反思能力。我會請他們寫出從這個單元學到哪些知識、概念,可以解決什麼問題,有哪些地方還聽不太懂的,下堂課我就會針對這些部分,再設計一些課程讓他們理解。此外,我也會請他們告訴我上課心得,或請他們自己設計題目,或分析哪一種解題方法最好。透過寫週記,不僅學生能反思學習的過程,我也從中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。這樣的方式比考試更能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。



讓學生變成主動學習者



寒暑假期間的輔導課,有比較多彈性時間,這時我會設計一些活動,讓學生瞭解數學不是只有課本上的知識,而是有許多豐富的面向。例如前年暑假,我嘗試在數學課程中融入數學的「歷史」,希望學生們能感受到數學的生命力與人性。我讓同學自己分組,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數學家的生平或他如何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,請他們編成一齣短劇演出來。學生對這個活動興致勃勃,他們一起編劇、討論,有的人當導演,有的人設計服裝、道具,遇到問題,就會跑來找我一起討論。



當初做這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數學不是憑空跑出來,是有歷程,希望學生能瞭解數學有趣的地方,不要討厭數學。我很開心學生的反應都不錯,當時有一組表演『西蒙.塔斯』的同學就曾在他們的心得報告中寫道:「我們都覺得…數學是一個很壞、很深、很難懂的一個大魔鬼…我們就因為如此的害怕而更加排斥它!不過,經由此次的演出…我們知道了數學的奇妙、數學的可愛…由此我們都可以放心、安心地與他一併作戰。…在演出之前…我們都要試著自己去尋找題目、解出答案…這種方式…我們認為是不錯的學習方式…要學好數學…最好的方式是…要會算、會說、會解釋才有用的!」



那一次,我們玩得不亦樂乎,現在國三的同學每次談到他們國一時的演戲經驗,每個人都可以滔滔不絕地說出許多故事。



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,毋寧說我教了學生,其實是學生自己當老師,自己設計了課程,他們自己討論、分組報告,也就發展了能力,而他們在學校考試或是基測的表現上都非常突出。可是最令我感到高興的是,很多數學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依然喜歡數學,也有基礎的數學能力,不會因為成績不好或聽不懂就放棄數學。最近就有一個去年畢業,現在念私立高職的學生回來看我,跟我說:「我們高職一年級教的數學好簡單,國中時你就教過了,我都會。而且我還是班上前兩名,數學成績是最好的。」那真的是我最開心的一刻!



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參考資料:

陳美伶老師教學網「數一數二」(http://www.gjjh.tcc.edu.tw/math12/leading_index.html)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ingma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