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摘自人本教育札記202期)

◎古淑薰 

攝影◎李維奇.資料室提供



英國哲學家培根說:「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。」法國哲學家迪卡兒也說:「數學是知識的工具,亦是其他知識工具的泉源。」因此,一直以來,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,我們期待數學能協助我們發展抽象思考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,能運用數學去發展科學。但是,以往台灣的數學教育過度強調計算,不重理解,教育部因而推動了建構式數學。但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日前卻表示建構式數學過於重視理解,疏忽學生的計算能力,為了補救學生日漸低落的計算能力,小學將在今年九月恢復教九九乘法表。



「數學」本來就是很多代人共同的惡夢,如今政策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感,以及透過媒體放大人們內心的升學焦慮,更讓許多家長對現在的數學教育感到茫然。林爸爸就表示,他原本並不知道建構式數學是什麼,直到有一天小二的孩子問他一題數學題,他跟孩子講解之後,孩子卻說他聽不懂,因為跟學校老師教的不一樣。他拿起孩子的數學課本一看,才知道現在孩子學數學的方式跟以前已經大不相同。林爸爸說:「建構式數學很奇怪,明明背一背九九乘法表就知道的事情,卻要孩子一個一個去加,弄那麼複雜幹嘛呢?」數學成績一向不錯的林爸爸表示,以前那樣學數學沒有什麼不好,「把公式背起來,算多了,自然就會了」,他不懂為什麼要讓孩子學這麼麻煩的數學,搞得學生數學能力低落。



但是,目前有兩個孩子的邵媽媽卻覺得過去學數學的經驗很不踏實。她提到儘管她的數學成績一向還不錯,但她清楚地知道那些基本概念她並不是真的明白了,她只是重複做練習,把算法背出來而已。一旦遇到比較不熟悉的題型或是沒做過的題目,她就會不知所措,不曉得怎麼去思考解決。「尤其老師還會不時故意出比較難的題目考我們,讓我一想到數學,總是充滿害怕與擔心。」邵媽媽說。



陳媽媽也表示從小數學就是她的夢魘,對她來說,數學一直是心裡的「痛」。因為當時的老師很少會講解公式是怎麼來的,只是要學生背公式,解題時就是把公式直接秀出來,套進去。陳媽媽說她上課都很認真,卻還是搞不懂為什麼要這樣解題,「每次上課我都非常膽顫心驚,因為只要被老師點到名字卻回答不出來,就會被打手心。而且,這位老師還會出很多的數學作業,常常寫到半夜都寫不完。第二天還要靠運氣,如果不幸被老師發現作業沒有寫完,又是一頓打罵。」



因此這兩位媽媽都表示,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在充滿恐懼的情況下學習。但是面對新式的數學課程,她們又不太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。陳媽媽就表示,雖然她覺得一直寫習題對增加數學的思考能力沒有什麼幫助,但當「小孩數學要好就是要讓他一直練習」的話一直在耳邊響起時,原本的信念也會開始動搖。「有時候我也會茫然,我也覺得一直練習對數學的學習不一定有幫助,但又會擔心孩子成績不好,跟不上別人,因此每學期還是會幫孩子準備評量,雖然孩子從來不會主動拿去練習。」陳媽媽不安地說。



本身也是家長,在學校任教多年,對數學教育有一番省思的新竹培英國中數學老師戴照華感嘆地說,孩子無法對數學產生好奇,除了家長習慣用分數檢核孩子的能力,以致孩子容易因為考不好而感到挫折、沒有信心;還有部分原因是學校在教數學時強調反覆練習,讓學生處於一個沒有創造力的狀態,失去想要探索的興致。戴照華老師指出:「很多老師現在上數學還是用單一的講解方式,一股腦地要把數學有關的知識都告訴學生,卻忽略要去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到興趣、想要去瞭解的情境。在這種被動的狀態下,孩子沒辦法去發展主動學習的能力。」



「練習」跟「理解」像魚與熊掌般不可兼得嗎?為什麼對事物充滿好奇的兒童就是不能也對「數學」充滿好奇呢?「數學」真的是代代相傳的惡夢嗎?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是讓孩子既能理解數學,又能通過考試?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能讓孩子學得又好又快樂?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inkingma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